贵阳冷库安装,贵阳中央空调,贵阳空气能地暖,贵阳空气能中央热水器,贵阳太阳能热水器
新闻详情

什么才是物联网产业真正的“盐”?

2011年纪念物联网在国内被提出两周年的时候,国脉物联网做了一期专题,名字叫《物联网二周年: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青春期》,当时有人质疑,说青春期太早了,现在还没“断奶”嘞。确实,每天打开电脑只要一搜索“物联网”都能听见此起彼伏饥肠辘辘嗷嗷待哺的声音。但是,看看一些展会、一些论坛以及一些产业人士的狂躁不安无所适从的表情,我觉得我们的判断太过于保守,青春期早过了,物联网已到了更年期,每一个我见到的人都是一副焦头烂额的苦×样。

  近三年的时光,一个人气爆棚的行业却让人不能熟练地叫出前三名的名字(就算是暂时的,就算是让人熟悉的,可惜没有),至少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这种不正常来自于大家信奉的“狗有狗道 猫有猫道”,而根本不去管这个产业真正的“盐”在哪里。什么是物联网产业的“盐”?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在得出“屁股决定脑袋”的结论,做车辆定位系统的说车联网是,做家居控制系统的说智能家居是,做智能交通的说他们也是。固然,在巨大得望不到边际的市场面前,到处认亲在媒体上混个脸熟也无可厚非。但不知道有没有人去思考,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市场可以是“巨大无边”的蓝海市场,但也有可能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市场。

  邬贺铨院士曾提出一个观点:物联网产业不是一个生产型产业,而是一个服务型产业;物联网不能产生直接收益,只能产生间接收益。既然这样,那么物联网市场只能是一个“利基市场”,而中国又像《新周刊》说的那样是“一个放大了的富士康”,作为一个依附性极大的产业,很难想象物联网到底能改变中国什么。富士康要改变员工工作环境不让加班就引起了抗议,假若流水线集体采用机器人、智能监控等技术,怎么办?谁来为失业者发盒饭?但如果我们“为了物联网而物联网”,置产业现实于不顾,那么这只能是一个腾云驾雾的市场,一个靠意淫发展生产力的市场,一个没有“盐”的市场。最后的结局可能是重新回到原点,别人研制硫磺,我们在糊火柴盒;别人发布iphone×,我们给手机贴膜;别人发布iTV,我们继续给人电视屏幕贴膜。

  物联网产值如何界定?就是在工信部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都对产值没有明确表态,而一些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却对这种数据趋之若鹜,出现了“放卫星”的盛况。虽然已有机构对物联网产业链进行分析和解读,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能明确地廓清物联网涉及的产业细节,RFID、二维码、传感器等如果算入物联网的产值范畴,那么物联网没有出现之前,这些内容划在哪些分类计算?因此,当前所谓的物联网产值,要么就是把左手的鸡蛋腾挪到右手,要么就是心照不宣地进行重复计算。在产业狂热而政策激励持续加码的当下,物联网产值的计算和范畴如果不进行明确的界定,那么未来我们要面临将是一笔糊涂账。

  美团网CEO王兴先生曾在微博上意味深长地写着"中国:物联网≈微软:平板电脑",王老板不愧是春秋笔法的高手。他这里说的完全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大江东去浪打浪,打掉了一身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锐气,我们就跟微软一样,微软过早地实现了盖茨要在“每个人桌上摆着一台个人电脑”的理想就无所事事公司战略完全迷路了,平板电脑就像一针激素,打得全身发抖,不知是死是活;而我们则被人吹捧着实现了“大国崛起”的梦想就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了,物联网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死咬着不放,也不知道这根草啥时候被咬断;第二层意思是,物联网跟平板电脑一样,对于中国,对于微软,是一个百年一遇的机会,唯有在该领域的崛起和勃兴,才能真正力挽狂澜,一改在各自征途上的颓势。至少到目前为止,平板之于微软就像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

  什么样的企业才是物联网企业?不要再幻想IBM、思科、惠普、苹果、微软、亚马逊等企业会赶物联网的时髦,它们会制造概念,但绝不会被概念绑架,而我所了解的一些物联网创业公司却不一样,面对物联网的浪潮,它们迫不及待地做出一副被SM的谄媚相,而剥开这层躯壳,它们没有可以说服谁的产品与服务,只有一些亦真亦假的“关系”与“资源”。真正的物联网企业绝不是那种可以“普渡众生”的“万金油”企业,而必须是根植于行业且能为所处的行业创造新的产品价值与服务内涵的企业,是必须能为用户提供至少高于IT、高于互联网、高于自动化的更具人性化价值的企业,应该是可以改善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的企业。而当下我们称道的多数“物联网企业”不过是在物联网行业中做了一回露过脸有镜头的群众演员。

  大概是刘海涛先生提出“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理念后,不少企业开始自称“物联网平台”,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是物联网平台型企业?回头看看那些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吧,每个领域有且只有一个能活下来,其他号称“平台”的企业都死于自杀或他杀或等死。为什么只能这样?因为对于一个行业,平台就好比regime,一个行业是不允许就一个以上的"天"的。一个真正平台型企业的出现,我觉得至少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成熟的客户/用户和成熟的产业生态。而在物联网行业还没断奶的今天,客户和用户分类尚未成型,而产业现状也还在刀耕火种的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以做"物联网平台型企业"自居了,这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真正称得上"物联网平台型企业"的可能最后还是亚马逊、苹果、微软等这些老而不死的大块头,完备的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让它们只需在IT服务上提供一种物联网的需求应答或服务的可能,即可完成各有焦点的平台建设。只是他们不屑于将自己成为“物联网平台”而已。

  2012年的两会并没有为中国物联网提供多少新意,而这种呼声也明显出现低潮。可鄙的是,整个业界的失明与盲从,让一个三流网站摘取的一段对2011年物联网发展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一度被当成2012年政府对物联网的发展态度奉为圭臬,这不是一个网站的丑闻,这条新闻标题的广泛传播恰恰倒影的是整个业界的饥不择食,它们迫切需要政策和文件来为自己的疯狂与痴迷背书。

  现在,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没有智慧城市,物联网将是一个不接地气的产业。从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来看,到目前为止,国内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方已达180多个,已经发布智慧城市规划或行动方案的城市已达18个,总投资金额达3292.95亿元,并主要分布在智能交通、产业基地建设、公共服务、智能通讯、电网、旅游等领域。而看看Zynga与Facebook的案例,多数物联网企业的成功也许都将是Zynga式的成功,它们的成功将是依靠行业和平台迅速积聚大量用户,而风险是过度依赖平台的荣辱和依附行业的兴衰。智慧城市成为一个操作系统,物联网企业要做的就是不断输出智能化应用,政府需要不断完善智慧城市的运转机制。诚如谢文先生所言,互联网企业现在谁也逃不过做平台还是做应用的选择性焦虑,物联网亦如此。而相比于智慧城市,物联网目前可以说是一个主体紊乱的市场,企业想当家作主,但大多太嫩,还不成气候,政府想帮企业做主,可对行业根本不懂,于是只好塞点钱圈点地。而智慧城市不一样,这是一个对保守和改革双向迎合的领域,满足保守者的政绩心,吻合改革者的进取心,这才是一个政府主导一路绿灯并足以一骑绝尘的领域,物联网的坛坛罐罐才可以冠冕堂皇地端上桌面。因此,智慧城市才是物联网产业的“盐”,这种“盐”的调味可以使物联网产业真正成为一盘菜。但反观国内智慧城市市场以及我所看到的企业,直觉告诉我:“盐”的不正确服用将导致不健康的强大与有病的成功。